2030年医美市场规模1.3万亿,监管趋严护航行业发展

8月23日,浙商证券发布行业调研报告,给予医美化妆品行业“看好”评级。“作为高增长、低渗透率的成长性赛道,医美行业景气度将持续。”浙商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在行业监管趋严情势下,资本市场对医美行业的整体看法,并没有发生转变。早在今年6月,八部委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美服务专项整治开始之后,开源证券就发布研报称“监管趋严利好行业龙头。”

合规整治,或许带来短期的市场波动,但长远来看,合规才是医美赛道持续加速发展的根基。


新万亿市场,合规发展开启新机遇

在过去几年,医美行业的高增速备受瞩目。

根据沙利文数据,我国医美服务行业规模2015年至 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5%。是国内少有的维持两位数年均复合增长率的潜力赛道。而据 Euromonitor 预测,2021-2024 年,在大消费领域,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0%,是增速最快的子行业。

随着行业发展,医美消费人群规模快速上涨。根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受疫情影响,增速仅有5.7%,但同年医美消费人群达到1520万人,同比增幅35.7%,是医美市场增速的近7倍。

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规模已达到1807.3万人。医美消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已是不争的事实。医美朝着大众化方向加速发展。

然而,黑医美猖獗,成为行业发展的隐患。

据中信证券今年7月13日发布的医美行业研报,预测2030年中国整体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其中,正规医美市场规模为7556亿元,占比58%,非正规医美市场规模占比达到42%。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仅有1.3万家,其中15%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而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黑机构超过8万家。持证上岗的从业者约有3.8万人,非法无证上岗的从业者达到了10万人。

非正规机构、非专业医生、非认证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还靠着低廉的价格,挤占正规机构的生存空间,阻碍行业健康发展。政府监管、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已是势在必行。


市场发展良莠不齐,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家大力整顿医美行业,既有助于推动医美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升级,又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

实际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监管是一个方面,在黑医美无法在短期内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促进医美教育深化、加强消费者教育,才是保护消费者的长久之计。

早在今年3月,新氧发布了中国医美行业首个科普避坑指南,推动医美消费系统化科普教育。

针对医美领域权威科普缺乏的现状,新氧梳理了近5年来医美消费者关注度较高、投诉较多的医美问题,从术前、术中、术后等不同阶段着手,在中国医美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主任穆大力等医生的专业协助下,梳理了业内首个系统的医美消费避坑指南,提示医美消费者,像对待其他医疗行为一样谨慎选择医美。


52.png

“我们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通过真实案例、专家建议结合的形式,将医美消费中常见的套路提前告知消费者,帮助广大求美者树立正确的医美观——医美有风险,求美需谨慎。”新氧科技风控负责人张力明表示,新氧会持续更新避坑建议,也希望更多的医美从业者参与到医美科普,提升消费认知。

6月28日,新氧进一步推出《中国医美消费避坑指南-眼鼻篇》,聚焦眼鼻部医美项目中的八大常见陷阱,提供专业信息和常见预警。#每10个医美修复就有3个眼修复#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并在当日登上微博热搜;7月28日,新氧发布八大争议医美项目消费预警,为求美者提供医美项目排雷技巧。为了让这份消费预警帮助更多人避坑,新氧还邀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闫迎军,南通大学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杜亚如两位专家,针对不同的项目提出相应的专业建议。


行业自律,寻找行业内生动力

医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如果说监管是外部助力,那么行业自律就是追寻内生动力。

从产业链出发,医美上游行业集中度较高,正规产品和服务需求上升,有望推动头部公司经营业绩提升;医美中游服务机构竞争激烈且行业较为分散,而打击黑机构有利于头部企业扩张,助力打造高质量的全国连锁医美机构,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而对于医美互联网平台而言,作为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链接器,行业合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平台运营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消费者以及平台自身的风险。

实际上,以新氧科技为例,在行业黑产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加强平台治理能力、有效拦截灰黑产,已成为新氧平台的一项长期机制。

2020年5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新氧科技共同发起医美行业自律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生、机构、媒体积极参与。

在行业自律行动中,新氧充分体现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的价值,依托风控反作弊系统架构,拦截违法违规信息;通过用户风险指数进行安全画像,对高风险用户实行站内打标并且降权。

截至2021年7月18日,新氧已拦截涉嫌违规违法医美商品1503428例、机构16039次、违规或超范围执业医生38771人次、虚假订单及评价2163426次,总计拦截、处置违规违法医美信息近400万次。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监管,加上企业运用互联网方式参与行业自律,正在给行业合规发展带来的新的思路。


救助、修复,医美初心犹在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赛道,医美已经成为消费医疗市场、资本市场的热点所在。然而,从现代医美的起源来看,却远没有如此热闹,它更多是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联系在一起。

医美兴起于一战后,很多人从战争中死里逃生,却留下非常可怕的容颜残缺。为了不让别人惧怕,他们甚至要配戴面具度过余生。

后来被誉为“整形外科手术之父”的哈罗德·吉里斯挺身而出,他带领一些整形外科医师,确立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整形外科”手术方法,救治了许多在一战战场上毁容的士兵,直接促进了现代整形与重建手术这个专业领域的形成。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容貌、心理上的战争,依然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黑医美的摧残、先天畸形、意外伤害,无法抬起头正常生活。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仅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10万人。依靠医美的力量帮助他们重构生活的信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医美的社会价值。

为帮助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重拾自信,新氧科技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美修复救助公益项目。新氧科技首期投入1000万,联合百位医美名医为中国广大黑医美受害者或先天、意外事故导致面部畸形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美修复救助。

今年3月18日,新氧公益平台化战略升级发布会在京举行。2021年,新氧将从公益行动网络化、公益平台实体化、公益救助社会化进行公益平台化战略升级,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美公益救助。

先天唇腭裂又遭黑医美打击的罗莉,缩胸手术失败的小琳,先天没有左耳的广西柳州小男孩……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是新氧公益救助项目的真实救助对象。

未来三年,新氧公益将实现超过300个医美救助,将救助率提升100%,共建超过10家公益救助基地,举办超过100场医美科普讲座。

救助、修复,是医美诞生的初心,而这一初心,不应该在产业的发展中被遗忘。行业监管趋严、加大黑医美打击力度,也将进一步遏制消费者被黑医美损害的可能性、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有保障的服务。

万亿未来的医美行业,要告别“野蛮生长”、实现规范发展,势必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但是,当每一个从业者都承担起责任、并为此努力的时候,一切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1年8月25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21年8月27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国家药监局首次将“网红”护肤品纳入重点监测品类

    纪实网讯 国家药监局7月6日对外发布《2021年下半年国家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该《计划》显示,儿童化妆品、祛斑美白类、宣称抗皱祛痘类等18类产品被列为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品种。尤其引发业内关注的是,“网红”护肤类也首次出现在风险监测计划监测品类当中,显示出执法部门加强网络销售化妆品质量监管的决心。 根据《计划》内容,2021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将重点监测面膜类…

    2021年7月9日
    00
  • 香薰、眼罩、助眠保健品……失眠的3亿中国人撑起了多大的“睡眠市场”

    8月20日,一则“睡眠软件凌晨录到不明声音”的微博热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近几年,各类睡眠监测、辅助软件纷纷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乳胶枕、助眠喷雾、香薰灯、褪黑素、睡眠软糖等产品五花八门,“一边熬夜一边买褪黑素”不只是网络段子也是事实。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庞大的失眠群体拉动了助眠类产品的消费,睡眠经济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3亿多中国人饱受失眠困…

    2021年8月26日
    00
  • 人机协同“一网统管”助基层减负

    纪实网 7月5日 (新华社)近日,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一铺一档”管理平台显示:黄兴路上某一商铺的倾角传感监测设备监测到异常信息,预警内容为店招店牌松动。网格员朱名收到相关信息推送,随即前往现场核实。原来,黄兴路上新店主接手了一家小商铺,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及店招更换,但店主尚未通过二维码自主申报商户变更信息和装修备案信息。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2021年7月5日
    00
  • 浙江玉环市局开启新条例下化妆品监管新局面

     为切实做好化妆品质量监管工作,提振化妆品市场消费信心,近日,玉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摸底数、做宣贯、强监管三步走的方式,积极开展了化妆品专项整治活动,督促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落地。截至目前,该局共建立母婴专卖店基础数据78家,示范街基础信息22家,现场核查产品资质500余批次,查处化妆品案件10起。  一是“心连心”摸底数。科所联动,通过…

    2021年2月23日
    00
  • 网红产品应将流量转化为口碑

    纪实网 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造型雪糕在社交平台走红,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购买;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以青铜面具为原型的文创雪糕,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今年以来,造型多样、富于设计感的雪糕纷纷亮相,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 雪糕成为网红,折射出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敏锐的商家捕捉到日渐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加强产品研发与营销,将之快速转化为卖点。一支小小雪糕,承载着多元功能。 …

    2021年8月12日
    00

联系我们

  1341959034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913781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