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凯加码中国市场 增加业务、去直销化

近日,据多家外媒报道称,全球护肤和彩妆品牌玫琳凯(MaryKay)宣布,由于零售环境不佳,决定退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然而,在中国市场上,玫琳凯却在逐渐扩大营业范围。

青眼梳理发现,不仅是玫琳凯,完美、雅芳、如新等以化妆品或日用品为主营业务的美妆直销企业,近年来纷纷开启了在中国市场上的转型或是自救。

继雅芳之后,又一个退出澳洲的直销巨头

据报道,玫琳凯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营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消费环境疲软。此外,该公司在声明中表示,玫琳凯业务即刻停止,销售代表需于4月6日前将所有未售出产品退回公司。

此外,声明还称,“综合分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市场环境,公司看不到两国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是公司做出的慎重决定。玫琳凯将专注于全球核心市场的业务增长。”

据《福布斯》报道,玫琳凯的全球独立销售团队遍及40个国家逾350万人,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美元。

玫琳凯是全球护肤品和彩妆品直销企业之一,创办于1963年9月13日,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是一家业务遍布五大洲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5000名员工和300余万名美容顾问的跨国企业集团。

1.JPG

值得一提的是,在玫琳凯退出澳洲市场之前,雅芳已于2018年退出。

直销企业在华业绩普遍下滑

据玫琳凯官网显示,1971年2月23日,公司在澳大利亚开设了第一家子公司,是玫琳凯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而如今却因“消费环境疲软”而不得不退出,虽颇有遗憾,但玫琳凯退出不适应环境,也被看作是该公司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

然而,对于“玫琳凯和雅芳”们而言,不仅是澳洲等市场因业绩不佳而不得不退场,在中国市场上,直销企业亦是备受挑战。

受“权健事件”影响,中国直销产业迎来首次重大洗牌。去年6月10日,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显示,除了已经被判罚的权健和华林,完成复核登记的89家在册直销企业,直销备案产品数量从复核前(2018年12月底)的4304种减少为2387种,减少了44.5%;直销培训员数量由2935人减少至2457人,减少了16.3%;直销员数量从391.8万人减少至326.7万人,减少了16.6%(详见《直销行业首次大洗牌:备案遭“腰斩”,化妆品受重创》)。

备案产品数量接近腰斩,直销培训员和直销员数量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直销企业的业绩。例如,如新集团在2019年三季度收入下滑12.6%至5.9亿美元,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大跌23.2%,期内销售代表大跌28.7%,该公司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也同比降低了15%;雅芳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三季度报告显示,收入11.8亿美元,较2018年同期的14亿美元下降了16%;康宝莱中国在去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则下滑了21.7%;安利的最新的财报则显示,公司在2019年的销售额为8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

增加业务、去直销化、开启社交电商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直销模式在中国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但中国市场依旧是直销企业的重要市场。据2019年6月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直销行业全球收入中46%来自亚太地区(北美市场占32%,欧洲市场占21%),其中中国直销市场占据亚太地区市场最大份额(40%)。

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化妆品直销企业上。譬如,2006年12月获得直销许可后的玫琳凯,在短短7年后,2013年,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就已经超越美国本土,成全球最大的市场;如新集团董事会主席伦兆勋(Steven J.Lund)也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达1/3,是其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对于安利而言,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该公司全球最大的市场。

正如玫琳凯在声明中所说的“公司将专注于全球核心市场的业务增长”,中国正是玫琳凯专注的核心市场之一,这一点从2017年玫琳凯通过改名扩大在华的营业范围就可见一斑。2017年6月,玫琳凯将其在中国的公司名由“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更名为“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公司宣布全面进军保健食品市场,一改该公司“专注化妆品领域”的固有标签印象。

2.JPG

▍截自企查查(3月17日15时截图)

无独有偶的是,另一家曾以日用品为主营业务的直销企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则是分两次把原来名字中的“中山市”“日用品”限制性词语去掉,抛开了公司业务范围“日用品”的局限性,升级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产品范围扩大至健康食品、小型厨具、化妆品、保洁用品及个人护理品五大类。

事实上,不论是玫琳凯还是完美,这些昔日以化妆品或日用品为主营业务的直销巨头,在中国直销环境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依旧看好中国市场,并纷纷开始了自寻出路。部分化妆品直销企业甚至还以“去直销”化来迎合中国市场的发展需求,譬如:雅芳和宝丽POLA。

2019年,雅芳正式官宣在中国的直销业务归零。不仅是“去直销化”,为体现中国市场的重要意义,雅芳更是提出了“中国定制”战略,并已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且带来了业绩的实质增长。去年年末,雅芳就明确表示,雅芳中国在过去三年实现稳健增长,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定制”战略的实施。此外,雅芳还将电商渠道作为重点渠道进行发展,并在2018年直接运营AVON雅芳天猫旗舰店。

而日本直销企业宝丽虽然早在2014年就在中国拿到了直销牌照,但拿牌至今,宝丽直销几乎悄无声息,业绩基本为零;另一方面却是,宝丽自2005年开始,全面向百货、连锁渠道转型。截至2017年底,POLA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专营店“POLA THE BEAUTY”、Esthe-inn以及百货三大实体渠道布局网点分别达656家、4150家以及53家。可以说,它已经在远离直销。

3.JPG

与玫琳凯、雅芳、宝丽等殊途同归的是,如新也开始在社交电商平台(手机App和微信商城等)上谋求转型。2018年8月,如新推出了星享城App,并于次年5月升级为集资讯、购物、事业于一体的移动官方平台。

即便是拥有化妆品、日用品、保健品等多品类的直销巨头安利也公开称,正在打造一个以数字化和社交电商驱动,告别传统直销模式的“新安利”。据悉,自2108年10月起,先后将全球数字化创新中心、大数据创新中心和IT创新中心落户中国。

综上不难发现,对于以玫琳凯为代表的部分化妆品直销企业而言,即使目前中国直销市场还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但依旧无法阻拦它们将中国作为重要市场的决心。显而易见的是,这与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

文章翻译来源:头条资讯平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纪实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0)
FullFull
上一篇 2021年12月12日 上午6:59
下一篇 2021年12月12日 上午7:01

相关推荐

  • 吉林省7月至9月 抽查直销企业重大变更等有关事项

    近日,省市场监管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全省直销行业“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的通知》,组织对直销企业总公司、省级分公司、省级以下分公司及其实体店铺(服务网点或经销商)经营情况进行抽查。此次抽查自7月开始至9月30日结束,要求直销企业抽查比例为50%,每个直销企业抽查实体店铺(服务网点或经销商)不少于2家。主要抽查直销企业重大变更、直销员报酬支付、信息报备…

    2021年7月26日
    00
  • 《健康产业新展望》:聚焦健康产业变革三大议题

    纵观人类发展史,除了社会荣枯、人口迁徙、文明兴衰、政治变革、科技革命等,还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方面,人类诞生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客观上长期被动接受自然界瘟疫等疾病的挑战。如:公元前430—前427年,席卷雅典的瘟疫造成当地25%的人口死亡;165—191年安东尼瘟疫在罗马肆虐,1500余万人…

    2021年7月6日
    00
  • 化妆品为何喜欢推出“烧脑”概念唬住消费者

    国家药监局9月16日在官网发布文章,提醒公众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文章指出,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批准任何宣称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另外,国家药监局也未注册或者备案任何“前列腺素”相关的化妆品原料,将比马前列素等前列腺素类似物作为化妆品原料用于化妆品生产,应予禁止。  近段时间,国家药监局有点忙:上个月刚通报称化妆品“蝶恋花美白祛斑冻干粉…

    2021年9月17日
    00
  • 保健食品调查:认知水平提升 规范中加速复苏

    纪实网 6月17日讯 (新华网)保健食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类,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日益受到消费者重视。近日,新华网发起“规范保健、诚心为民”保健食品正能量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群中,超九成有食用保健食品的经历。同时,七成多人认为保健食品行业在规范化方面有较大提升。超过半数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行业应加强科普教育,提升产品安全性和功效性,产品宣传…

    2021年6月17日
    00
  • 特医食品能否成为我国大健康直销市场新蓝海?

    纪实网 6月18日讯 (北青网健康)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针对国民健康与营养作出重要部署。正如如此,人们更加关注能够有效调节,恢复身体健康的特殊产品。因此,特医食品逐渐开始备受关注。那么,什么是特医食品?它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我国特医食品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 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 公开信…

    2021年6月18日
    00

联系我们

  1341959034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91378174@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